安博体育官网 分类>>

历史街区街心公园变垃圾转运站 臭到周边二楼不敢开安博体育- 安博体育APP下载- 官网窗

2025-09-14 19:23: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安博体育,安博体育APP下载,安博官方网站,安博官网,安博体育官网

历史街区街心公园变垃圾转运站 臭到周边二楼不敢开安博体育- 安博体育APP下载- 安博体育官网窗

  街坊展示的图片显示,环卫工人用电动自行车转运灰色垃圾桶。深夜开展的垃圾转运工作,也给居民带来一定困扰。受访者供图

  近日,有市民向南都记者反映称,原本供市民休闲的广州市越秀区七株榕社区绿化广场、盛枝大街天桥下绿地等场所,近年被陆续改为临时垃圾转运站。这些转运站多未做密闭处理,一到夏日带来的臭气、噪音,不仅使得周边居民难开窗、商户经营受影响,还让毗邻的越秀区儿童活动中心部分公益活动难以开展。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相关部门称站点为“临时”,却因老城区用地紧张、选址难而长期留存,引发居民多次投诉。针对此问题,专家呼吁完善临时转运站标准,探索用地集约的环卫模式,并搭建政企民对话平台,破解“邻避效应”困境。

  对此,越秀区光塔街道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暂无法找到适宜的建设场地,计划对诗书路与观绿路交界处、盛枝大街两处收集点实施升级改造,增设密闭式垃圾存储柜与负压通风系统,从源头减少异味外溢与噪音传播。

  观绿路和诗书路交叉路口,原本是一个小巧精致的街心公园——越秀区七株榕社区绿化广场,公园北侧便是历史建筑“金陵台”,2017年活化利用为越秀区儿童活动中心。绿化广场入口处借鉴金陵台的建筑风格,采用淡黄色墙身、仿欧式元素装饰的岭南景墙,满足周边市民群众近距离休闲娱乐的需求。

  据市民向南都记者反映,在2024年底,原本的街心公园被临时改为垃圾转运站。8月26日,南都记者走进街心公园发现,这片空地堆满了几十个黑色垃圾桶,里面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海珠中”。

  由于是临时垃圾站,仅做了简单围蔽,并未做密闭处理,转运时垃圾暴露在空气中。一到夏天,天气很热,隔着马路都能闻到明显的臭气。

  “旁边就是历史建筑、餐馆,露天的垃圾转运站跟这条路的风格不符。”附近一店铺负责人梁生(化名)表示,基本上每天都有很大的垃圾压缩车来转运垃圾,不太定时,很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居民曾女士透露,从2024年8月起,广场便被围起来变成垃圾转运站,清晨7点就有压缩车处理垃圾,发出巨大声响,噪音、气味和脏乱的环境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原来街心公园的绿化环境很好,现在变成了街道临时垃圾转运站,不仅影响了街区环境,也让周边居民失去了聊天、晒太阳的休闲空间。”梁生表示,此前也打电话反映过,街道一直说垃圾站是临时的,春节前会搬,可后来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能够放在这里,一直没搬走。

  从周边居民出示的照片可以看到,前段时间街道在防护“两热”清理积水时,周边清出来的花盆、淤泥、垃圾都堆在门口,有二三十平方米都是垃圾,甚至有些垃圾滑到马路边上。

  “下雨天污水流到马路上到处都是,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商户的经营,说了几次才清走。”梁生补充道,那段时间臭到二楼都不敢开窗。“他们用高压水枪洗地时,将灰尘和垃圾都吹到对面来,附近的苍蝇、老鼠也更多了。”

  在临时垃圾转运站北侧,坐落着历史建筑“金陵台”,2013年曾因被开发商连夜拆除,在广州引起轩然,后又于2014年复建,并在2017年活化利用为越秀区儿童活动中心。

  今年初,越秀区儿童活动中心再次翻新,规划开展绘本阅读、亲子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一相关人士李桦(化名)透露,该中心筹备了近两年,刚开始看场地时旁边还是街心公园,直到去年底准备装修时才发现,公园变成了垃圾转运站。

  由于场地毗邻广州市儿童医院,该中心本期望基于这一场地,针对孤独症儿童做艺术疗愈相关公益活动。然而,受限于周边环境,很多活动较难开展。

  “本来已经装修好两个月了,但因为天气很热又下雨,很容易受到旁边垃圾站气味、噪音的影响。”李桦表示,艺术疗愈课程受众多是妇女儿童,很需要安静的环境。垃圾转运站没有做封闭处理,压缩车从早到晚都在轰隆隆地响,压缩时还会产生臭气,出来不到五分钟,呼吸就很难受。“很多小朋友来的时候都捂着鼻子,快速通过。”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越秀区儿童活动中心距离垃圾转运站仅有一米距离,面对垃圾站的南侧正门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只能从东侧再开一个门。

  “8月底清理积水的时候,清理的花盆、泥土和垃圾都堆在门口,围成一圈,根本没办法进来。”李桦说,也跟街道环卫站建立了联系,不过能做的事很有限。比如,门口太脏了,便会安排人清扫,但只要垃圾转运站一直在这里,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该街道环卫站一工作人员表示,以前周边的各个小区都会将垃圾桶拉到马路边,由垃圾压缩车开到停车点一个个装车。不过,广州从去年开始取消路边停车点,禁止垃圾压缩车在路边装车,只能建设临时垃圾收集点,将周边社区的垃圾收集起来后统一压缩装车。

  无独有偶,距离诗书路临时垃圾转运站几百米远的盛枝大街与惠福西路交界处的天桥下空地,也有一个临时垃圾转运站。

  8月27日,南都记者走访发现,这一垃圾转运站周边被临时围蔽,仅留下一个大门供工作人员进出。傍晚6点,有环卫工人在转运站里清理垃圾,不时有环卫工人用一辆电动自行车拉着两三个灰色垃圾桶进入站内。

  站在天桥上往里看,站内面积不小,有几棵距离相近的大树,能在夏日形成遮阴的空间。而原本可以用来休闲的树荫处,被摆放了数十个灰色垃圾桶,靠近天桥下的位置,同样有数个垃圾桶并列摆放,只留出中间的位置进行工作。

  南都记者注意到,该垃圾转运站的围挡并不高,且转运站内为露天区域,对噪音和气味均无隔绝作用。而该转运站距离旁边的老旧居民楼仅有一个人行通道的位置,居民楼以及旁边商户均紧闭门窗。

  “这里本来有居民会在大树下休闲的,现在大门和窗户都关着,就是因为垃圾转运站太臭了。”附近商户清姐(化名)表示,这一垃圾转运站在今年四五月份被围起来,臭味加上噪音,给他们经营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这几天味道稍微好点,因为进行了大扫除,前段时间真是太臭了”。

  还让她感到困扰的是,虽然环卫工人会对转运站入口处进行冲洗,但高压水枪会将落叶以及垃圾冲到旁边的下水道,导致入水口被堵住,“脏得很,而且投诉了也没用”。

  另一周边居民白姐(化名)告诉记者,她与邻居都在12345热线进行了多次反映,收到回复称,该址为临时垃圾转运点,环卫站已在5月初进行了地面硬化,增加面积,铺设下水道。因光塔街道是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老旧社区,受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因素限制,现未找到适宜的搬迁点。接下来将加强管理及时清洗,尽量减少影响。

  然而,她却对这个回复并不满意,“投诉一次就洗一次”。她无奈表示,这些垃圾转运车每天在凌晨四点左右就开始工作,对她以及家人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又臭又吵”。

  近日,南都记者就街心公园、天桥下绿地被占用,改为临时垃圾转运站这一情况联系到越秀区光塔街道。

  该街道回应称,去年起,广州市城管局要求各街道减少路边收运,经多方研究,越秀区光塔街道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先是全面取消路边直收直运,然后取消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路边生活垃圾收集点(临时转运点)。

  经过反复遴选勘察,因建筑密集、公共空地稀少、道路狭窄无法保障环卫车辆停靠、装卸及周转需求、居民聚集“邻避效应”明显等问题,暂无法找到适宜的建设场地,目前在诗书路与观绿路交界处、盛枝大街两个地方临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场地无压缩垃圾功能,仅作为垃圾集中装车的场地。

  近期,已采取增加日常保洁频率、增设隔离设施、调整作业时间以避开早、晚居民出行高峰多项优化措施。

  据悉,光塔街道计划对诗书路与观绿路交界处、盛枝大街两处收集点实施升级改造,采用“藏点于景”设计理念,通过与周边绿化景观的融合设计,实现环卫设施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空间布局上,将重新规划作业区、暂存区与缓冲绿化区,划分功能边界,同时增设密闭式垃圾存储柜与负压通风系统,从源头减少异味外溢与噪音传播。目前,正在完善建设方案,计划近期开展改造工作。

  垃圾收集点、转运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其选址需要科学规划、全面考量。2022年实施的强制性工程项目规范《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中明确要求,垃圾转运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有效控制噪音、污水、臭气和垃圾等二次污染,并应满足消防、电气和作业安全要求。

  然而,南都记者查阅发现,现有政策未对临时垃圾转运站作出明确要求。中心城区未做封闭处理的临时垃圾转运站长期存在,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可能会出现个别临时垃圾转运站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距离较近,凸显了广州老城区的用地瓶颈与公共服务难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叶林认为,需要协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从全流程的角度统筹解决垃圾转运的复杂问题。一方面通过安装先进的除臭设备,减少臭气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缓冲装置、安装橡胶垫块等措施,减少噪音产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石鼎则建议,进一步完善临时垃圾转运站的相关标准,给予因地制宜、贴合实际的过渡性规范。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针对臭气外溢、噪音扰民问题进行研发,创新打造移动式、地埋式或立体式的临时垃圾转运站。“把垃圾站转运搞得漂亮一些,又没有污染,更易获得市民群众的理解。”

  叶林也认为,应该探索用地集约、功能复合、绿色智慧的环卫综合体建设模式,通过优化设施布局与收运技术应用,兼顾生活垃圾转运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对周边群众和生活的负面影响。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不只是临时垃圾转运站产生的臭气、噪音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来往运输垃圾桶的电动自行车也存在较大的垃圾外溢风险。

  2023年发布的广州市地方标准《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管理技术规范》则显示,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应标示明显的相应运输类别的生活垃圾标志,并保持全密闭,具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渗滤液滴漏功能。

  叶林认为,应该在现有的传统收运车辆基础上,改进电动自行车拖行垃圾箱的方式,从垃圾管理的收集、分类、转运、处理全流程,推进垃圾前端收运点前移,减少垃圾集中收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邻避效应”问题治理机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叶林认为,以中心城区临时垃圾转运站为例,其选址及其设施建设要求需要充分考虑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民生实事的落实。政府部门应该深入了解市民的需求,切实考虑不同区域的具体用地、环境、人口等条件,通过跨部门协调推出创新机制,解决邻避问题。

  黄石鼎则认为,“邻避运动”是广州这一特大城市走向现代化、走向社区治理的一大动力,可以通过搭建平等对话协商平台,完善有效协商沟通的氛围、渠道和机制,推动政府与社区群众、村(居)委会自治组织展开真诚对话,发挥社区居委、居民共治力量,引导市民群众在发现问题后,共同参与解决问题。

  原本供市民休闲的广州市越秀区七株榕社区绿化广场、盛枝大街天桥下绿地,竟成了臭气熏天、噪音扰民的临时垃圾转运站,这暴露出老城区公共服务用地短缺与城市环境治理之间的深层矛盾。当“临时”设施成为长期存在,当民生需求与环境卫生保障形成对立,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考题已然摆在面前。

  垃圾转运站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环卫设施,其选址本应科学规划、远离居民密集区,并符合防臭、防噪、防污染的技术规范。然而,越秀区光塔街道作为老城区,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狭窄空间与高密度人口,使得环卫设施选址陷入“无处可去”的窘境,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挤占社区休闲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临时”站点往往缺乏密闭处理与规范管理,噪音、异味、污水等问题持续困扰周边居民与商户,甚至影响了儿童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营。这不仅降低了市民生活质量,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中“临时心态”的弊端——以临时之名行长期之实,本质上是一种治理短视。

  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仅靠“加强清洗”这类治标之策,而需系统性的治理创新。一方面,当务之急是补齐临时垃圾站的标准短板。现行《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未对临时站点作出明确要求,导致露天堆放、臭气外溢等问题频发。应尽快出台过渡性规范,强制要求临时站点加装除臭设备、隔音装置,推广移动式、地埋式等集约型设施,让“临时”不意味着“低标”;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在城市更新中预留环卫用地,探索“环卫综合体”模式,将垃圾转运与其他公共服务功能复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挤占民生空间”的尴尬。

  更关键的是,要打破“政府决策、居民反对”的单向治理模式,破解“邻避效应”。老城区垃圾转运站选址难,背后是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的博弈。相关部门不能仅以“用地紧张”为由回避沟通,而应搭建政企民平等对话平台,让居民参与站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比如,通过公示选址理由、征求群众意见、承诺环境补偿措施等方式,赢得居民理解;同时发挥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将“反对声音”转化为“共治力量”,让垃圾站从“邻避设施”变为“共建项目”。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街心公园与垃圾站并非天然对立,其背后的真正命题是如何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中平衡不同民生需求。唯有以更科学的规划、更先进的技术、更开放的治理,才能实现城市品质与民生福祉的双赢。不要让“临时”成为拖延症的借口,而应将其变为城市治理升级的契机。

搜索